新材料学院(中文)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学院概况 > 学院动态 > 正文
学院概况
学院动态
陈立泉院士在北大南燕讲座谈“双碳”目标与电动中国
浏览次数:

2021年9月26日,中国工程院陈立泉院士参与“科学与中国”院士专家巡讲团第十届大湾区巡讲活动,来访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并受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副院长、新材料学院创院院长潘锋教授邀请,在北大深研院C303教室作了题为《“双碳”目标与电动中国》的“北大南燕讲座”。本次讲座为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庆祝建院20周年所举办的第一场南燕讲座,由新材料学院承办,还邀请了深圳市比克电池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李向前先生等企业家,与学院师生们一起交流探讨,从产学研多角度开拓视野,在前沿知识领域互通有无。

1C80E

1  陈立泉院士开讲,百余师生现场听讲


陈立泉院士是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的研究员,他的实验室首先在中国成功研制出锂离子电池,解决了规模生产锂离子电池的科学、技术和工程问题。近年来,研究活动集中于全固态锂电池、锂/硫电池、锂/空气电池和室温钠离子电池关键材料的设计、合成和表征,为下一代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的开发铺平道路。


3234D

2 陈院士在讲座中,师生和嘉宾认真听讲


讲座中,陈院士先从我国的能源结构讲起,提到我国是个富煤、少气、缺油的国家,但当前的汽车保有量已达2.4亿,需要消耗大量石油,我国在2018年,原油进口量就达到了4.6亿吨,对外依存度是71%。在当前的国际形式和竞争性的大环境下,我国能源安全受到极大威胁。在此基础上,我国提出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和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一旦达成,将把我国的绿色发展之路提升到新的高度。但这是一个十分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加强基础研究,助推电动中国,构建能源互联网。

为了构建能源互联网,电动汽车的发展很有必要,而电动汽车发展的关键是电池技术,且主要是锂/钠电池,因此,陈院士着重说明了基础研究对于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重要性。

紧接着,陈院士指出固态电池由于内部不含有可燃的液态电解液,可以大大提升电池的能量密度与安全性能,是未来实现电动中国的终极电池根据团队在原位聚合固态电解质以及复合固态电解质等方面的工作与在场师生进行了深入讨论。此外,陈院士认为钠离子由于其丰富的储量,在未来有望替代锂离子电池,并且我国在这一领域的基础与应用研究都有优势。


1EDCB

3 潘锋老师做总结性发言,并邀现场来宾分享体会和经验


陈立泉院士的演讲内容高屋建瓴,现场师生们都积极提问,交流学术与科研经验。随后,来访的企业家也作了分享交流,现场反响非常热烈。

在讲座最后,潘锋老师做了总结性发言,鼓励同学们在细分科研领域深耕钻研,不要计较一时的得失,眼放长远,并指出科研人员需牢记使命,心怀报国信念,为祖国的需要和社会进步长期奋斗。

讲座结束后,潘锋老师为陈立泉院士送上南燕讲座纪念牌,感谢陈院士为学院师生带来的高水平讲座。


15761

168BD

45 潘锋教授向陈立泉院士赠送南燕讲座纪念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