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材料学院的谭瑞,是一位热爱生活、热爱科研、豪爽大方的山东汉子。山东人特有的勇敢和执着,让他在科研路上愈挫愈勇、锐意向前。从本科到研究生,他一直毫不动摇地走在开发新能源材料与器件的道路上,与其他选择就业的同学不同,他将前往帝国理工学院化学工程系攻读博士学位,继续自己的科研之旅。
在南燕的三年学习中,学术科研与生活并进。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一共发表SCI论文14篇,申请发明专利两项,参与了多项科研项目“基于材料基因组技术的全固态锂电池及关键技术开发”国家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及深圳市基础研究计划项目等。
梦始中南,巧遇南燕
谭瑞的科研梦是从中南大学开始的,四年的实验经历和专业第一的优异成绩让他顺利拿到了外保资格。有意思地是,一次在深圳的实习经历,让他偶遇这样一个神秘的科研圣地——南国燕园。第一次踏入南燕的他,立马被这精致又静谧的科研环境牢牢地吸引住了。在这里,没有世俗的嘈杂,脱离尘世的喧嚣。他选择的是新材料学院,一个建立于2013年的新生学院,充满着生机和活力。经过严格的面试,他终于获得了攻读硕士学位的资格。
初入新材料学院,刚开始他的适应阶段并不是特别顺利,无论是教学、实验还是生活节奏,都是紧张的快节奏,一环紧扣一环。“从研一开始,每周都要接受多次连续数小时大组会讨论,不扎实的基础让我略感煎熬。所幸,勇敢不服输的性格让我在其中苦中作乐,缺哪补哪,慢慢地适应了并享受着组会。”他幽默地谈到,“当初老板笑着怼我们,‘七窍通了六窍,一窍不通’。后来仔细想想,科研就是这样,从未知到略懂,略懂中又会碰到未知的困难,勇敢地面对,不逃避,接受‘一窍不通’,才是进步的正确姿势。”
不怕困难的他,在研究生一年级的半年时间内就取得了一定的科研结果,在潘锋教授的帮助下,他设计了一款高温可用的快充型全固态锂离子电池,该成果发表在能源类顶级期刊Nano Energy。在这里,他有一个小故事想分享给大家,“第一次写科研论文,我没有任何经验,无论是语言还是逻辑可谓是写的一塌糊涂,潘老师耐心地给我修改论文,前前后后修改了十余次,从我写的几千字的初稿到后来的近万字,字里行间让我看到了潘老师对科研的认真和严谨,潘老师是我科研上的领路人。”这里的环境、人、事,让他开始倾心科研学术,摆脱浮躁。
困难重重,锐意向前
科研生活是纯粹、向上的,却不是一帆风顺。他所选择的领域是新能源材料与器件领域的一个分支 ——全固态锂离子电池和先进正极材料。
谈到科研成绩,他表现的非常谦虚。“任何科研成果都是大家努力的结果,我喜欢跟不同科研背景的人讨论、合作、分享成果,正是因为这种合作关系,才让我在遇到困难时能够从多角度获得帮助并思考解决途径。”对于全固态电池,是一个新生并充满挑战的领域,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都需要一些新的尝试和技术手段。科研遇到困难对他来说是家常便饭。“你应该能想想到满怀期望去处理自己的科研数据,往往得到的是只有失望,然而这是我们的家常便饭。”在遇到困难或者看是实验的异常态时,他采取的不是逃避而是斤斤计较。“我的导师经常对我们说,许多科研成果,都是从异常态中挖掘出来的,哪有那么多成果是按照既定的设计完成的。”
说到异常的实验结果,他给我们分享了科研过程中的一次经历。“当时延续一位师兄的科研结果,打算将硫装载到他设计好的碳球中,然而每次烧结过程中发现总会有二硫化亚铁产生”。异常的实验结果,让他对这个新材料产生了兴趣。“不妨,我把硫全部结合在碳材料中的铁中,制备一种碳包覆二硫化铁材料。在该过程中,我认真研究了每个电压阶段的相变化,并首次提出了该材料的充放电相变化过程”。他的这个工作发表在了化学类的知名期刊Chem Commun,并在短时间内被多次引用。他分享的这个小故事可以体现出,实验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各种困难、意外,换言之,也是惊喜。摆正心态,科研人所选择的路本来就是荆棘满布、挑战重重,锐意向前、不断进取才是科研人的积极心态。
离情别绪,责无旁贷
将“离情别绪”和“责无旁贷”两个看似毫无联系的词来描述现在他的状态是最好不过的了。这里的人和这里经历的事,让他难以忘怀,谈到离别,他满怀感恩。“在这里,我要感谢我的导师,教会了我如何做一个踏实的科研人;也要感谢与我朝夕相处的研究生兄弟们,怀念一起在南燕宿醉的日子;感谢家人对我做科研的支持和理解。”
至于责无旁贷,他严肃地讲着自己的理想和对未来的看法。“林校长告诉我们,要做一个引领未来的人。而我的目标,就是在我热爱的领域能成为一个引领未来的科研工作者,这个大梁该由我们这一代人来挑。”
即将离别母校之际,满怀感恩之心的谭瑞再次表达了感谢与祝愿:“感谢南燕和新材料的培育之恩,作为即将远游并羽翼丰满的孩子,承载着母校的祝福开启自己新的科研之路。希望师弟师妹们,把握当下,把优秀培养成一种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