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生培养

毕业生代表薛浩宇在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2025年毕业典礼上的发言 | 北大人,在过去、现在、未来,持续创造可能

发布时间:2025-06-28

点击量:

北大人,在过去、现在、未来,持续创造可能

尊敬的各位老师,各位家长,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我是新材料学院2020级材料物理与化学专业的博士生薛浩宇。

2025年的这个夏天,注定是我们人生旅途中浓墨重彩的一段时光。我们不仅见证了波诡云谲的国际关系和跌宕起伏的战争局势,同时也即将迎来头顶上流苏从右向左拨,独属于此刻的“宁静和幸福”。正所谓世界风云变换,风景这边独好。

今天非常开心,因为我们终于鱼跃龙门,顺利毕业,成为了一名合格的北大人。说起这个,不由得想问大家一个问题:大家在北大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的?

一直以来,我都认为,北大是一个可以创造任何可能的地方。1765天前的清晨,从西丽湖地铁站C口出来,伴随着金丝猴、孔雀清脆的欢迎声,我向着太阳的方向,踏进了南燕园。那是一种陌生而又亲切的感觉,我陌生于初入理想之地的不知所措,却又亲切于它对每一个懵懂灵魂的包容与接纳。也就是从这一天,我们在这片充满营养的沃土播种了属于每个人自己的可能性。

初入南燕园,映入眼帘的,有热闹非凡,眼花缭乱的百团大战,书盈四壁的图书馆,有琳琅满目,先进尖端的实验器材,也有不胜枚举,种类繁多的实习志愿。不同于本科期间一心学习保研的努力,这一次,我想换一种可能,我加入了马拉松社团。凭借北大学子的身份,从万元的赞助,到校友-教师-学生的多维联动,到二三十人的小团体向500+人领袖社团的蜕变,我们实现了社团很多第一次的壮举。

步入博二,褪去外务的繁琐,回归博士的身份认同,我迎面遇到的是“北大博士创新性审查”这一难以撼动的大山以及“科学论文”无从下手的惶惶不安。我想效仿愚公移山的精神,却发现我只剩四年,而非“子子孙孙无穷尽也”的坦然。有限的时间和庞大的工作量像一根无形的绞绳勒的我喘不过气,却又有一股北大的力量带我挣脱。我开始日日缠着我的导师,又疯狂的向已经毕业的优秀师兄取经,并总结了“先进表征,学术交流,推陈出新”制胜路线。我以北大学子的身份给国内的同步辐射线站,中子源投递了不下10份的机时申请;给香港,美国的国际会议投递了海报展示和口头报告的请求;给不同学校,不同领域的学生和老师汇报自己的工作,收集尽可能多的意见。饱经风霜,历经磨难,终于换来了此刻的“畅快”。

想到这里,我仿佛明白了。原来北大的生活是一场不设上限的探索,是一种没有边界的可能。在这里,我们校园卡上印刻着的不仅仅是南燕学子的身份标签,胸前娟秀的logo里不仅仅是北大学子的身份认同,还是无数未被界定尽头的可能。每一次实验挫折里的冥思苦想,每一次社团难题中的头脑风暴,每一次组会上的思想碰撞,都在不断拓展我们能力和认知的边界,将原先的“不可能”变成“可能”。北大的舞台上没有为我们预设好的天花板,告诉我们“到此为止”,也没有勾勒好的围墙,宣告“此处禁止”。他更像是一束光,指引我们以好奇为舟,以努力为桨,他也是一束能量,支持我们在看似无垠的学术海洋和生命旷野中,去尝试塑造任何梦想勾勒的形状。原来,“北大”二字所承载的,正是这样一种深沉的底气与辽阔的自由:它告诉你,人生的探索“不设上限”,未来的可能“没有边界”。

这个午后的主题,是毕业与别离。离开了南燕校园为我们提供的机遇舞台,离开了默默支持我们的优秀师长,也离开了北大为我们提供的身份标签,我们似乎失去了创造可能性的土壤。然而,并不是这样的,这个午后的主题,更是未来与无限可能。此时此刻,我们手上紧握着的并不仅仅是坚苦卓绝取得的毕业证书,更是这些年千锤百炼的知识与那份“不设上限”的北大精神的传承,也是少不经事的“北大学子”向成熟老练的“北大人”的身份转变。毕业不是探索的终点,而是将北大赋予的“无限可能”,以更成熟、更坚定的姿态,投向一个真正无垠的社会旷野。

最后,我谨代表毕业生感谢学校、感谢教师们的辛勤付出,也感谢亲人朋友们的长情陪伴!也祝各位同学毕业快乐,祝福各位能够在未来的坦途中能够继续以北大人的身份谱写拥有无限可能的乐章!

谢谢大家!


深圳市南山区桃园街道南山智园二期D2栋4楼409室

Copyright © 2011 北京大学新材料学院 Powered By its.pkusz.edu.cn

ICP备案编号:粤ICP备12081285号

  • 学院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