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名湖畔烙下求真印记,
南国燕园孕育开拓基因,
他们曾在深夜与自己对谈,
在材料科学的世界里,写下关于理想的诗行。
如今,带着实验室的星光启程——
有人深耕基础研究的沃土,
有人破浪产业创新的蓝海,
那些关于未来的浪漫想象,
终将在更广阔的世界,落地成光。
个人介绍
杨欣哲,新材料学院2022级硕士生,师从潘锋教授。专注于电化学体系的理论计算研究,已发表SCI论文7篇,其中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国际著名期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上发表1篇研究论文。在校期间曾获得国家奖学金、三好学生标兵和北京大学优秀毕业生等荣誉奖励。

图1. 杨欣哲在未名湖前合影
Q1. 回首在北大的三年时光,你会如何总结?
“北大自由探索的环境,让我能够不断突破自我的边界。” 初入研究生阶段,我对在读期间以及毕业之后的规划都充满迷茫。是北大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和宽松的氛围,在高水平老师的指导和优秀同学的激励下,我最终明确了自己的方向。这三年在北大,我感觉自己成长了很多,不只是专业知识的累积,更是思维方式的跃升、解决问题能力的锻炼。
Q2. 你的具体研究方向是什么?你选择研究方向的初衷是什么?(是否有某个契机或导师影响)
在科研上,我聚焦于电化学反应的理论模拟研究,致力于从微观机制层面解析清洁能源高效利用的关键科学问题,有望为优化电催化二氧化碳还原反应提供理论指导,紧密结合国家“双碳”战略目标。由于我本科阶段就参与过相关课题研究,具有一定基础,因此来到北大读研后,导师安排我延续这一方向进行深入研究。我个人也对这一方向很感兴趣,因为这方面的研究不仅涉及到底层的物理和化学原理,也能与当下比较热门的新能源技术相结合。
Q3.在校期间最引以为豪的科研成果是什么?能否分享背后的故事?
我以第一作者身份在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上发表了“离子诱导的界面疏水微环境促进C-C偶联”的研究,针对二氧化碳还原反应的复杂体系,创新性地提出界面水氢键网络动态调控机制,揭示了阳离子效应的本质规律。让我感到高兴的是,这篇论文自发表后就收获了许多的引用,其中有团队通过实验表征进一步验证了我们的理论,也有人参考我们的理论设计了新型的高效催化剂,目前该论文已经入选ESI高被引论文。

图2. 发表论文入选ESI高被引
Q4. 在SAM对你影响较大/想要感谢的老师?
我最想要感谢的是我的导师潘锋教授,潘老师的独特视角和创新思路让我在研究中看到了更广阔的天地。每次的组会都仿佛是思维升级的课堂,他总能在探讨具体问题时,引导我们跳出技术细节,以更宏观的视角审视科学的本质。潘老师特别强调物质结构的相关概念,将看似孤立的结构特点与宏观物性相关联,运用数学规律解析材料特性,将抽象理论与实际应用巧妙结合,这种数理交融的研究方式,培养了我们破解科学难题的思维能力。

图3. 答辩后与导师潘锋合影
Q5. 如何平衡科研、课程(活动)与个人生活?有没有自己的“时间管理秘籍”?
读研期间,我感觉时间安排上挺宽裕的,因为我一般不会制定非常严格的日程,有灵感、有干劲就多做点,没想法时也不会硬逼着自己干活。同时我的个人生活也比较简单,空闲了就出门散散步,深圳市内的各种公园环境都特别好。我觉得生活和科研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是一种相互交融的状态,我经常在散步时想到一个科研点子,或者在工作时琢磨一下晚上吃什么。这样一种状态,让我的读研生活既有节奏上的松弛感又不失目标上的推进力。
Q6. 你目前的职业选择是什么,当初是什么促使你做出这个决定?
我决定前往海外继续读博深造。因为在读硕士期间,我进一步确立了自己对科研的兴趣,发现自己享受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同时,我发现所研究的领域意义重大,但仍存在许多开放性问题亟待探索,攻读博士正可让我在此方向上继续深入。更重要的是,我觉得做科研最需要创新思维。出国留学能让我看到更广阔的世界,学习不同的思维方式,开拓眼界,这会有助于我做出更好的成果。

图4. 出席学术会议展示科研成果
Q7. 如果穿越回刚入学时,你会对当时的自己说什么?
相信自己的判断,专注走好自己的路,不被外界影响而动摇。
Q8. 对SAM在读的学弟学妹,你最想分享的经验是什么?
主动把握学校提供的优质平台和无限机遇,敢探索和实现自己的想法,才能发现更多的可能。这样做,能够帮助你明确方向,搞清楚自己真正喜欢什么、擅长什么,知道未来想干什么。想明白方向后,就要坚定地朝着自己选好的路走。相信自己的判断, 不要太在意别人的评价或随大流,也别被眼花缭乱的选择打乱阵脚。专心做好自己该做的事,这样你才能在自己选择的路上走得更远、更稳。
图文来源丨杨欣哲
编辑、排版丨凌露绮
审核丨莫凡洋、凌露绮